离骚优秀教案范例(2)

人气: | 时间:2018-05-31 | 发布:

  [明确]&ldqu;恐美人之迟暮&rdqu; 一句中&ldqu; 美人&rdqu; 喻指楚怀王&ldqu;固众芳人之所在&rdqu;一句中&ldqu;众芳&rdqu;喻指群贤,用&ldqu;椒、桂、蕙、茝&rdqu;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ldqu;荃&rdqu;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ldqu;香草美人&rdqu;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ldqu;遵道而得路&rdqu;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ldqu;路幽昧以险隘&rdqu;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ldqu;党人&rdqu;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 明。

  ②大量用&ldqu;兮&rdqu;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ldqu;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rdqu;&ldqu;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rdqu;‐‐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ldqu;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rdqu;‐‐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ldqu;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rdqu;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尧、舜:&ldqu;耿介&rdqu;‐‐桀、纣:&ldqu;猖披&rdqu;

  吾:&ldqu;恐年岁之不与&rdqu;‐‐党人:&ldqu;偷乐&rdqu;

  灵活的诗歌体式

  &ldqu;骚体诗&rdqu;:将&ldqu;兮&rdqu;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 《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强意志。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富有优美的理想,把主人公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2)(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4)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拓展阅读:《离骚》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课文中诗人的&ldqu;衷&rdqu;、&ldqu;怨&rdqu;、&ldqu;悔&rdqu;的思想感情:

  课文首章开篇就写道:&ldqu;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rdqu;句中的&ldqu;太息&rdqu;意为&ldqu;叹息&rdqu;;&ldqu;掩涕&rdqu;意为&ldqu;掩面擦泪&rdqu;;&ldqu;哀&rdqu;属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 &ldqu;为……哀伤&rdqu;,全句意为&ldqu;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rdqu;。诗人开篇就抒发自己的哀伤,着一&ldqu;哀&rdqu;字,与前句中的&ldqu;长太息&rdqu;、&ldqu;掩涕&rdqu;相呼应,把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起来,有形有声,有因有果,引人深思。这里抒发的哀伤之情,尽管包含着诗人被疏废弃的伤痛,但又丝毫不夹杂个人的荣辱得失,这是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生、革新政治、救亡图存的远大理想难实现时自然而然的情绪反映,其核心是诗人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在简述了自己被疏废弃的经历后,诗人接着抒发自己的怨恨之情。从诗中看,诗人怨的是&ldqu;灵修之浩荡&rdqu;、&ldqu;终不察民心&rdqu;,恨的是奸佞小人的嫉妒谣诼以及&ldqu;工巧&rdqu;的时俗。这里诗人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当时楚国君王昏庸,奸佞当道,群邪蔽贤,忠臣被逐,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社会现实。正是这种现状导致诗人被疏废弃,壮志难酬。在揭露了楚国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后,诗人在第八章写自己的悔:&ldqu;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rdqu;这句意谓&ldqu;后悔自己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rdqu;。这里的&ldqu;相道&rdqu;显然指诗人选择实现自己远大政治理想的道路。在经历了被疏废弃的痛苦遭遇后,诗人终于认清了形势,明白了自己理想难实现的原因,于是他决定固守节操,特立独行。节选部分所抒发的这三种感情,连贯而一致,对民生多艰的哀,对君王荒唐的怨,对楚国善于投机逢迎的时俗的恨,对自己相道的悔,其实都源于自己理想的难以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ldqu;灵修&rdqu;喻指君心,表现了他对君王的依托之恨。这反映了诗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实现远大的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就使诗人的&ldqu;哀&rdqu;、&ldqu;怨&rdqu;、&ldqu;悔&rdqu;不免显得孤独和清高,也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必然命运。

  2、体味《离骚》的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广泛运用。它&ldqu;依诗取兴、引兴比喻&rdqu;,而且还把比兴与要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了象征意义。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就是这种情况。

  《离骚》中的比兴,不像《诗经》那样只是一个片断,而是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充分表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诗中诗人以女子比贤者,由此出发,又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如课文中的&ldqu;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rdqu;。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这样一来,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诗也就因此而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上一篇: 离骚全诗赏析(2)
下一篇: 军训作文700初一

最新高中生活心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