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实习总结

对联的由来

人气: | 时间:2018-10-28 | 发布:
对联的由来

  总结归纳精选(1):

  对联的由来

  作者:天天来源:中华励志网更新:2014-10-28【字体:小大】

  对联,雅称楹联,以其悬于楹柱遂名。产于唐,源于偶句,是桃符蜕变而来。桃符源于古人在门的两侧绘雕二神,左神荼、右郁垒,桃木制材,辟邪镇宅。后增藻吉词,蔚成春联。

  它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都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要求字数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语意相关。从形式到资料要构成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联。

  作对时应注意上下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需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每联中第1、3、5字不好求平仄相对,但2、4、6字务必平仄相对;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什么是平仄声呢?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ldqu;平&rdqu;;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ldqu;仄&rdqu;。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ldqu;平&rdqu;,上声、去声为&ldqu;仄&rdqu;。旧声分类与今声分类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例如:

  淡泊从来多雅士

  丨丨―――丨丨

  清贫自古孕贤良

  ――丨丨丨――

  上例中&ldqu;―&rdqu;为平声,&ldqu;丨&rdqu;为仄声。&ldqu;淡泊&rdqu;对&ldqu;清贫&rdqu;、&ldqu;从来&rdqu;对&ldqu;自古&rdqu;、&ldqu;多雅士&rdqu;对&ldqu;孕贤良&rdqu;。无论如何变化,每副楹联的上联尾字务必是仄声;下联尾字务必是平声。凡不贴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则不称其为楹联。

  总结归纳精选(2):

  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ldqu;新桃&rdqu;和&ldqu;旧符&rdqu;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这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方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ldqu;神荼(tu)&rdqu;和&ldqu;郁垒&rdqu;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ldqu;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rdqu;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因此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ldqu;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rdqu;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古人又称春联为&ldqu;桃符&rdqu;。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此刻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务必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总结归纳精选(3):

  关于春联的来历

  贴春联、换门神,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过去一到过年,街上就看到现场挥毫卖春联的临时摊位了。清人沈太侔在《春明采风志》里描述北京过年前卖春联的情形说:&ldqu;塾师学长,多卖对联者。

  预先贴报&lsqu;书春墨庄&rsqu;、&lsqu;借纸学书&rsqu;、&lsqu;点染年华&rsqu;等语,于铺肆前,高桌红毡,炭盆墨盏,纵笔大书门联横披。&rdqu;由此可见旧时贴春联的盛况。

  春联亦名&ldqu;门对&rdqu;、&ldqu;春帖&rdqu;,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较多用大红纸书写,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千门万户,到处是鲜红的春贴,确实能显示出一派盎然春色。

  1。春联的来历

  春联是怎样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向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这两个神的名字有个性的念法,神荼要念&ldqu;伸舒&rdqu;,郁垒要念&ldqu;郁律&rdqu;。

  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

  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

  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2。中国最早的春联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ldqu;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rdqu;,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爱书写春联的风气。

  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ldqu;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ldqu;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ldqu;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rdqu;

  春联的资料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必须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

  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ldqu;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rdqu;

  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之后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向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ldqu;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rdqu;,&ldqu;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rdqu;,&ldqu;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rdqu;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上一篇: 如何锻炼意志力
下一篇: 传统文化有哪些

最新实习总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