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学习心得

学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人气: | 时间:2018-11-07 | 发布:

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还不到16岁,还没有到插队的年龄,并且第二年有留在北京的大好机会,然而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同八一学校的20多名同学一起,背负行囊,去往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七年的知青岁月,见证了习总书记的成长奋斗历程,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习总书记为人公道正派,肯吃苦,在入党之前就能参与村里事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当了村书记以后,竭力为村里办实事,不到两年时间,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办缝纫社等等,给村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有些甚至直到今天,梁家河村群众还在受益。做了这么多实事,源于习总书记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同时这也是习总书记爱民为民情怀的体现,始终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心存梁家河父老乡亲,一心只为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管走到哪里,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才能为老百姓真正办事。
在当时“上山下乡”的年代,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面对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的困境,习总书记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没有荒废7年的大好时光,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为知识的积累、自身的提升,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7年,因为父亲习仲勋的问题没有解决,要寻找一条从梁家河走出去的路,非常艰难。这种困境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精神上的磨难,远远超过了体力上和生活上的苦,同时还要要面对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可想而知,但是习总书记顶住了压力,没有被困难打到,他成功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
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畏艰险、努力拼搏、心系百姓、为民办事的美丽画卷,为我们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勤奋好学,提升自己;坚持艰苦奋斗,磨砺自己;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同时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工作,要继续扎根基层一线,面对扶贫攻坚重任,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敢为人先、敢于拼搏、苦干实干,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上一篇: 青年党员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心得
下一篇: 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心得体会

最新学习心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