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工作总结 > 学习总结

送别古诗

人气: | 时间:2018-12-19 | 发布:
送别古诗

  送别古诗(1):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iddt;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iddt;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赠汪伦》

  唐&iddt;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4、《别董大》

  唐&iddt;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送元二使安西》

  唐&iddt;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iddt;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iddt;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8、《芙蓉楼送辛渐》

  唐&iddt;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别离》

  唐&iddt;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0、《金陵酒肆留别》

  唐&iddt;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1、《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iddt;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2、《渡荆门送别》

  唐&iddt;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谢亭送别》

  唐&iddt;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4、《送李侍御赴安西》

  唐&iddt;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5、《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iddt;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6、《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iddt;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7、《送别诗》

  隋&iddt;无名氏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8、《送友人》

  唐&iddt;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9、《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iddt;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20、《南浦别》

  唐&iddt;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送别古诗(2):

  1、《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iddt;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山中送别》

  唐&iddt;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送元二使安西》

  唐&iddt;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草》

  唐&iddt;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芙蓉楼送辛渐》

  唐&iddt;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送友人》

  唐&iddt;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7、《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iddt;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8、《送友人》

  唐&iddt;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9、《送灵澈上人》

  唐&iddt;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10、《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iddt;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悲哀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1、《江亭月夜送别二首&iddt;其二》

  唐&iddt;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2、《山中相送》

  唐&iddt;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13、《送李端》

  唐&iddt;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4、《别董大》

  唐&iddt;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5、《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iddt;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16、《送柴侍御》

  唐&iddt;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7、《送朱大入秦》

  唐&iddt;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18、《南浦别》

  唐&iddt;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9、《青门柳》

  唐&iddt;白居易

  青青一树悲哀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iddt;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古诗(3):

  务必背诵的10首送别古诗

  送沈子福之江东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我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创作背景

  王维大约在公元740、741年行踪在江汉一带。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1]

  赏析一

  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

  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光、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方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情绪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ldqu;杨柳&rdqu;的意象又暗示离别。&ldqu;行客稀&rdqu;,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ldqu;罟师荡桨&rdqu;句再添一笔: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ldqu;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rdqu;(《千首唐人绝句》。

  后两句,描述友人已乘船远去,诗人眺望大江两岸,桃红柳绿,碧草如毡,春光怡人,此时,他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了。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明人钟惺《唐诗归》评说:&ldqu;相送之情,随春色所至,何其浓至!末两语情中生景,幻甚。&rdqu;可谓深得其妙。

  钟惺所指出的这种以情中所生出之幻象、幻境抒写离别的手法,李白的诗句&ldqu;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rdqu;(《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及北宋诗人郑文宝的诗句&ldqu;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rdqu;(《柳枝词》),都明显地受到王维这首诗的启发。

  赏析二

  此诗第一句点出送客是在渡口。它在一片婆娑的杨柳掩映之中,所以说&qut;杨柳渡头&qut;。句尾的&qut;行客稀&qut;三字则写渡口的冷落。这其中隐隐透出诗人此时的情绪。全句从静与动两个侧面清晰地描绘出江边送客时的情景。第二句写客船已发,送行者即本诗的抒情主人公站在岸头目,送友人,心逐江波。情思悠远。这时,惜别变为对朋友一路行程的关心。这两句,既是环境的安排,也有气氛的烘托,为以下的感情抒发作了准备。

  七绝的第三句多是全篇的关键。这一承转句的作用在于开拓诗境。格调的高下,笔法的工拙,要看这一句。本诗的第三句以春色比友情,能够说是翻空出奇。朋友的惜别相思之情,同季候上的春色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但诗人用这一比喻,却使人觉得诗格外生色。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比喻新奇。而且它能化无形为有形,能将主观情感转变为客观事象。于是&qut;相思&qut;成了目能够视,耳能够闻的东西。似乎它的浓淡,深浅,也都能够体察入微。一句话,&qut;春色&qut;即为&qut;相思&qut;的表征。人们对春色的所有完美感觉、印象,乃至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对春色的歌咏,此时也都成了&qut;相思&qut;一语的丰富内涵。

  两个事物,不管它们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有某一点相近,即可构成比喻。这一比喻之所以好。首先因为它是合于情理的。仔细一想,人们的友爱,朋友的情谊,不正象那使万物滋荣,随着东风细雨染遍山川原野的春色么?春色不也如同友谊那样情意绵绵么?人们生活在友爱之中,心里会泛起无限春意。朋友间的感情交流。也恰如温馨和煦的春风。从诗的上下文说,这一比喻是承接第一句的&qut;杨柳&qut;而来。由&qut;杨柳&qut;。能够想象一派蓬勃烂漫的春景。从第二句的&qut;罟师荡桨&qut;四字。也能够想见那一江浓绿如酒的春水。这是就眼前景物取譬,现成而无生硬之感。

  取以作譬的事物&qut;春色&qut;充溢天地之间,无处不在。从行人一方着眼,便是朋友的深情厚爱无时无刻不在他身边,于是他感到自我的好友始终跟自我一道。满目春色即是他的颜色,江上氤氲之气便是他的呼吸。所有这些,无非是说真挚的友情不怕天长水远,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可若是直接这么说出来,那就不成其为诗了!

  送别诗诗人往往会写离别之境,本诗的离别之景如何?你能否描绘一下。

  答:在杨柳依依的渡口,桃红柳绿,芳草萋萋。一派春色无边无际,春光烂漫,春满人间的景象。别后渡头岑寂,行客越来越稀少了,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

  这首诗的大胆想象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认为是那一句,说说理由。

  答: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突发奇想,感到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如同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追随友人归去。

  2南浦别

  《南浦别》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短诗。在诗中,诗人刻画了送别过程中的传情细节,表达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在文学上用心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ldqu;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rdqu;,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文流传极为广泛。白居易和元稹并称&ldqu;元白&rdqu;,和刘禹锡并称&ldqu;刘白&rdqu;,与李白、杜甫一齐被后人并称为唐代&ldqu;三大诗人&rdqu;。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1]

  翻译: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作品鉴赏

  这首送别小诗,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不仅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光,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ldqu;南浦&rdqu;,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iddt;九歌&iddt;河泊》:&ldqu;送美人兮南浦。&rdqu;江淹《别赋》:&ldqu;送君南浦,伤如之何!&rdqu;故&ldqu;南浦&rdqu;像&ldqu;长亭&rdqu;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ldqu;南浦&rdqu;,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光,又正当&ldqu;西风袅袅&rdqu;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那里&ldqu;凄凄&rdqu;、&ldqu;袅袅&rdqu;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ldqu;凄凄&rdqu;,故格外感觉秋风&ldqu;袅袅&rdqu;;而那如泣如诉的&ldqu;袅袅&rdqu;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ldqu;凄凄&rdqu;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ldqu;凄&rdqu;、&ldqu;袅&rdqu;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ldqu;看&rdqu;。&ldqu;看&rdqu;,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ldqu;看&rdqu;却显得十分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ldqu;看&rdqu;中表露出来,真是&ldqu;此时无声胜有声&rdqu;。从这个&ldqu;看&rdqu;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ldqu;一看&rdqu;,自然引起送行人&ldqu;肠一断&rdqu;,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ldqu;一&rdqu;,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ldqu;好去莫回头。&rdqu;意思是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离别之景和离别之情,这是赏析离别是很重要的两个切入点,你读后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往往是离别之景衬托离别之情。本诗秋风萧瑟、黯淡衬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ldqu;凄凄&rdqu;之情,两者相生相衬。

  别离唐代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1]

  作品鉴赏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ldqu;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rdqu;,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ldqu;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rdqu;(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ldqu;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rdqu;,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ldqu;蝮蛇螫手,壮士解腕&rdqu;,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我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那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ldqu;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rdqu;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ldqu;解腕&rdqu;。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情色彩,&ldqu;带情韵以行&rdqu;,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1]

  (?‐约881)唐代文学家、农学家。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苏州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幼聪颖,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其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借物寄讽,托古讽今,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与皮日休齐名,世称&ldqu;皮陆&rdqu;。所著《耒耜经》是唐代末期记述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其诗工七言绝句。有宋叶茵辑《甫里先生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录存其诗十四卷。

  我们读唐诗,常常能够感受盛唐的气势,读完本诗,你感受到了盛唐气势吗?

  答: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rdqu;,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人》是初唐诗人骆宾王所写的五言绝句,亦叫《于易水送人一绝》。易水是地名,本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③。

  昔时人已没④,今日水犹寒⑤。

  注释译文

  【注释】

  ①易水:也称易河,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②此地:指易水岸边。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ldqu;殁&rdqu;字。⑤水:指易水之水。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这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2]

  创作背景

  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怒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公元679年(仪凤四年)旧历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2]

  作品鉴赏

  清人陈熙晋说:&ldqu;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rdqu;(《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杯具的一生。骆宾王对自我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盼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但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ldqu;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rdqu;,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即荆轲。据《史记&iddt;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ldqu;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rdqu;,歌声悲壮激越,&ldqu;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rdqu;。&ldqu;此地&rdqu;,即诗题中的易水。&ldqu;壮士发冲冠&rdqu;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情绪,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资料,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方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ldqu;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rdqu;,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ldqu;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rdqu;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创造上更为含蓄有味。&ldqu;今日水犹寒&rdqu;中的&ldqu;寒&rdqu;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ldqu;寒&rdqu;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ldqu;寒&rdqu;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应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ldqu;寒&rdqu;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ldqu;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rdqu;(《

  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ldqu;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rdqu;(《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ldqu;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rdqu;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我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ldqu;寒&rdqu;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ldqu;寒&rdqu;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ldqu;象者,出意者也。&rdqu;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ldqu;移情作用&rdqu;。&ldqu;今日水犹寒&rdqu;中的&ldqu;寒&rdqu;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ldqu;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rdqu;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因为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ldqu;今日水犹寒&rdqu;的&ldqu;寒&rdqu;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这首诗题为&ldqu;送人&rdqu;,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能够由它的资料想象出那种&ldqu;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rdqu;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能够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1]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资料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透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我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我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写易水送别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ldqu;水犹寒&rdqu;三字,虽古人已去,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你是如何理解&ldqu;今日水犹寒&rdqu;的&ldqu;寒&rdqu;?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后统一在&ldqu;今日水犹寒&rdqu;的&ldqu;寒&rdqu;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

  谢亭送别

  《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述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骆宾王(约620‐684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年少有才,七岁能诗,号称&ldqu;神童&rdqu;。为徐敬业草讨武檄文,讨武兵败,逃亡不知所终。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世称&ldqu;王杨卢骆&rdqu;,号为&ldqu;初唐四杰&rdqu;。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1]

  注释

  (1)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ldqu;天下悲哀处,劳劳送客亭&rdqu;。(2)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ldqu;日暮酒醒&rdqu;、&ldqu;满天风雨&rdqu;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3)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ldqu;南浦&rdqu;、&ldqu;西楼&rdqu;都常指送别之处。

  译文

  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暮色降临,我醒来了,才明白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独自离开了那西楼。

  创作背景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那里送别朋友范云,之后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ldqu;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rdqu;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作品鉴赏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ldqu;劳歌&rdqu;,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之后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ldqu;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rdqu;借完美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ldqu;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rdqu;(《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透过&ldqu;水急流&rdqu;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能够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ldqu;急&rdqu;字暗透出送行者&ldqu;流水何太急&rdqu;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光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明白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个性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ldqu;南浦&rdqu;、&ldqu;西楼&rdqu;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之后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一样时光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离别诗写作手法常用了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哀景衬哀情,乐景衬乐情就叫正衬,本诗用的是反衬,你如何理解本诗反衬的?

  这十首离别诗中哪些用了衬托?哪些用了正衬,哪些用了反衬?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1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⑴金陵:南京市。酒肆:酒店。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⑵吴姬:那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⑶子弟:指李白的朋友。

  ⑷欲行:将要走的人,指诗人自我。不行:不走的人,即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

  尽觞(shāng):喝尽杯中的酒。觞,酒杯。⑸风吹:一作&ldqu;白门&rdqu;。⑹唤:一作&ldqu;劝&rdqu;,一作&ldqu;使&rdqu;。⑺试问:一作&ldqu;问取&rdqu;。[3-4]

  白话译文

  春风吹拂柳絮满店飘酒香,吴姬捧出美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朋友们纷纷来相送,主客畅饮频频举杯共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比谁短谁长?[5]

  此诗由写仲夏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随即写吴姬以酒酬客,表现吴地人民的豪爽好客;最后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别意长于流水般的感叹水到渠成。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比较、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有强烈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李白在出蜀当年的秋天,往游金陵(今江苏南京),大约逗留了大半年时光。公元726年春,诗人赴扬州,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李白留诗告别。[6]

  文学赏析

  &ldqu;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rdqu;

  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ldqu;金陵&rdqu;,点明地属江南,&ldqu;柳花&rdqu;,说明时当暮春。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ldqu;香&rdqu;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ldqu;吴姬&rdqu;,那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ldqu;杂花生树,群莺乱飞&rdqu;,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ldqu;柳花&rdqu;,即柳絮,本来是没有香的,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ldqu;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rdqu;&ldqu;香&rdqu;字的使用,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使得本无气味的柳絮也有了味道,并为下文的酒香埋下伏笔,故明人杨升庵说:&ldqu;其实柳花亦有微香,诗人之言非诬也。柳花之香,非太白不能道。&rdqu;其实,对&ldqu;满店香&rdqu;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此,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ldqu;心香&rdqu;,所谓心清闻妙香。

  &ldqu;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rdqu;

  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那里,为诗人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ldqu;欲行不行&rdqu;。

  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之后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ldqu;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rdqu;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贴合年轻人的特点。&ldqu;尽觞&rdqu;,意思是喝干杯中酒。&ldqu;觞&rdqu;,酒器。

  &ldqu;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rdqu;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完美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应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他在想:怎样才能表达自我的无限惜别之情呢?也许饯别的酒店正应对大江,诗人顺手一指,以水为喻:&ldqu;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rdqu;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ldqu;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rdqu;,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与&ldqu;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rdqu;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ldqu;离愁别绪&rdqu;。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送别李白是件流芳百世的事情,&ldqu;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rdqu;,从此千百年来我们都明白了汪伦盛情,本诗又有哪些人托李白的笔千古流芳了?

  答:1,吴姬那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我们读后仿佛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2,金陵子弟,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为诗人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

  送李侍御赴安西

  《送李侍御赴安西》,唐代诗人高适送他的朋友李侍御到安西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联&ldqu;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rdqu;,紧扣题意,颔联&ldqu;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rdqu;,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颈联&ldqu;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rdqu;,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全诗写了依依惜别的情绪,也写了举杯谈心,互相劝慰的场面,感情真挚,调子高昂,反映了盛唐诗歌中奋发图强,保卫祖国的用心精神。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1]

  3作品注释

  ①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②骢:指黑色的骏马。③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那里代指安西。④太白东:具体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⑤离魂:指离别时的情绪。惆怅:失意、难过。⑥宝刀雄:指在边地作战建立军功的雄心壮志。

  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身影的轻疾。友人远征&ldqu;万里&rdqu;,是为求取&ldqu;功名&rdqu;,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ldqu;心事&rdqu;,一言难尽,全寄托在&ldqu;一杯&rdqu;别酒之中。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殷切劝慰之后,&ldqu;看取宝刀雄&rdqu;放声高唱,

  作品鉴赏

  这首律诗被后人誉为&ldqu;盛唐五言律第一&rdqu;。&ldqu;侍御&rdqu;即侍御史的简称,官名。李侍御,名未详。&ldqu;安西&rdqu;,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ldqu;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rdqu;,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ldqu;飞蓬&rdqu;喻&ldqu;行子&rdqu;,自然使人联想到&ldqu;行子&rdqu;身影的轻疾,可谓形神毕现。&ldqu;铁骢&rdqu;为青黑色相杂的马,本已矫健迅疾,再加上主人挥鞭,自然是凌厉如飞了。以&ldqu;金&rdqu;、&ldqu;铁&rdqu;来修饰&ldqu;鞭&rdqu;和&ldqu;骢&rdqu;,平添坚强的力度。故一发端,颇具顿挫之力,使&ldqu;行子&rdqu;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气势与英姿如在眼前。

  颔联&ldqu;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rdqu;,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ldqu;万里&rdqu;,是为求取&ldqu;功名&rdqu;,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ldqu;心事&rdqu;,一言难尽,全寄托在&ldqu;一杯&rdqu;别酒之中。此联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先从&ldqu;万里外&rdqu;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之后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这&ldqu;一杯&rdqu;中包含了哪些&ldqu;心事&rdqu;,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ldqu;万里&rdqu;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ldqu;功名&rdqu;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一开一阖之际,极富抑扬顿挫之力。

  颈联&ldqu;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rdqu;。&ldqu;虏障&rdqu;,指防御工事。&ldqu;燕支&rdqu;,山名,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那里代指安西,&ldqu;太白东&rdqu;,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这一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在地域广阔的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尾联继&ldqu;离魂莫惆怅&rdqu;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ldqu;看取宝刀雄&rdqu;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ldqu;飞蓬&rdqu;、&ldqu;铁骢&rdqu;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响亮警拔的声调,高亢有力的节奏,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力度和气势。高适在诗中善于用四声组成抑扬亢堕的声调韵律,使诗歌显得声情并茂。如第一联中&ldqu;对&rdqu;、&ldqu;指&rdqu;两字,在好处上不但属对精切,声调上也去、上相对,显得抑扬有致。第三句中&ldqu;万里外&rdqu;三字连用去、上、去三个仄声,由于音节响亮震彻,有力地突出了主人公奋身万里疆场的雄心。尤其是最后一联,&ldqu;莫惆怅&rdqu;三字,以&ldqu;清而远&rdqu;的去声煞尾,使节奏显得平缓委婉,情深动人。对句&ldqu;看取宝刀雄&rdqu;以金戈铁马、挥刀奋击的豪壮军旅生活,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在声调上,第三字用一上声&ldqu;宝&rdqu;字,最响亮有力,与后面既是写刀、又是写人的&ldqu;雄&rdqu;字相连,使诗句力重千钧,具有斩钉截铁之势。再加之全诗一律押易于表达乐观开朗情绪的东韵,和前面的中心音节相配合,使全诗神采飞动,音调铿锵,读之如&ldqu;长空击鼓&rdqu;。

  明许学夷在其《诗源辩体》一书中曾说:&ldqu;尝欲以高达夫&lsqu;行子对飞蓬&rsqu;为盛唐五言律第一,而&lsqu;对飞蓬&rsqu;三字,殊气馁不称,欲改作&lsqu;去从戎&rsqu;,庶为全作。&rdqu;正因全诗有一种雄浑壮阔的音乐美,故当胡震亨把此诗与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相比,认为:&ldqu;太白&lsqu;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rsqu;,达夫&lsqu;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rsqu;,似皆从庾抱之&lsqu;愁生万里外,恨起一杯中&rsqu;来,而达夫较厚,太白较逸,并未易轩轾&rdqu;(《唐音癸签》卷十一)时,却遭到赵宦光的反驳,认为这两首诗相比:&ldqu;如武夫之对韵士,而胡元瑞云&lsqu;二诗甚类&rsqu;,予谓字面则同,句意悬绝&rdqu;(见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十四)。[3]

  5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ldqu;高岑&rdqu;。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待集》。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人,读完本诗,你感受到了盛唐气势吗?

  答:本诗离别之情中有雄壮豪放之情,诗人以意驱象,既有&ldqu;飞蓬&rdqu;、&ldqu;铁骢&rdqu;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送杜十四之江南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ldqu;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rdqu;,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译文

  (1)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之,到。。。去。2)荆:今湖北省(3)征帆:指远行的船。帆:帆船。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2]

  作品赏析

  诗题一作&ldqu;送杜晃进士之东吴&rdqu;。唐时所谓&ldqu;进士&rdqu;,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ldqu;前进士&rdqu;。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ldqu;荆吴相接水为乡&rdqu;(&ldqu;荆&rdqu;指荆襄一带,&ldqu;吴&ldqu;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ldqu;荆吴相接&rdqu;,恰似说&ldqu;天涯若比邻&rdqu;,&ldqu;谁道沧江吴楚分&rdqu;。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那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ldqu;水乡&rdqu;而说&ldqu;水为乡&rdqu;,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ldqu;扁舟暂来去&rdqu;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ldqu;荆吴相接为水乡&rdqu;,则诗味顿时&ldqu;死于句下&rdqu;。

  &ldqu;君去春江正渺茫&rdqu;。此承&ldqu;水为乡&rdqu;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ldqu;君去&rdqu;是眼前事,&ldqu;春江正渺茫&rdqu;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齐,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ldqu;君去&rdqu;得航行之便呢,是恨&ldqu;君去&rdqu;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ldqu;素处以默,妙机其微&rdqu;(司空图《诗品&iddt;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ldqu;日暮征帆何处泊&rdqu;,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构成一个强烈比较。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ldqu;念去去千里烟波&rdqu;,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ldqu;孤帆远影碧空尽&rdqu;,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ldqu;不胜歧路之泣&rdqu;(蒋仲舒评)。&ldqu;断人肠&rdqu;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ldqu;其淡如水,其味弥长&rdqu;,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ldqu;天涯一望&rdqu;四字,更勾画出&ldqu;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rdqu;(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那里看到的,与其&ldqu;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rdqu;(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周啸天)

  此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痛以及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耐人寻味。[3]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qut;不才明主弃&qut;之句,玄宗不悦,说:&qut;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qut;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最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4]

  赋得暮雨送李曹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1),唐诗人。京兆万年(属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生活豪横放浪。安史之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述隐逸生活著称。《滁州西涧》最为有名。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微雨,却下得密,以致船帆涨饱了,鸟飞缓慢了。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ldqu;雨&rdqu;、&ldqu;暮&rdqu;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ldqu;暮雨&rdqu;和&ldqu;送&rdqu;字着墨。

  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暮雨中送行,将别泪和雨丝联系起来,别具一格。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ldqu;楚江&rdqu;、&ldqu;建业&rdqu;,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1]

  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ldqu;赋得&rdqu;。那里分得的题目是&ldqu;暮雨&rdqu;,故称&ldqu;赋得暮雨&rdqu;。

  楚江:指长江。建业:今江苏南京。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建业:今江苏南京。

  漠漠:水气迷茫的样貌。冥冥:天色昏暗的样貌。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浦:近岸的水面。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散丝:指细雨,那里喻流泪。

  含滋:湿润,带着水汽。

  译文

  楚江笼罩在霏霏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长江流入海处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恨,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述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近处船帆沾雨沉重,小鸟难飞。远处天色昏冥望不见海门,浦树含烟。描述景物,动静结合,近景与远景互相映衬。末联用一&ldqu;比&rdqu;字,将别泪和雨丝融成一体,离别之情与暮雨之景相比拟,恰到好处。作者分题赋诗,能够做到不流于斧凿,写景抒情皆是信手拈来,佳句天成,足见其大家风范。

  这是一首送别诗。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诗中的&ldqu;楚江&rdqu;、&ldqu;建业&rdqu;,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ldqu;暮雨&rdqu;和&ldqu;送&rdqu;字着墨。

  首联&ldqu;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rdqu;,起句点&ldqu;雨&rdqu;,次句点&ldqu;暮&rdqu;,直切诗题中的&ldqu;暮雨&rdqu;二字。&ldqu;暮钟时&rdqu;,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ldqu;暮鼓晨钟&rdqu;。以楚江点&ldqu;雨&rdqu;,证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ldqu;送&rdqu;字。&ldqu;微雨里&rdqu;的&ldqu;里&rdqu;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方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ldqu;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rdqu;

  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ldqu;迟&rdqu;、&ldqu;重&rdqu;二字用意精深。下方的&ldqu;深&rdqu;和&ldqu;远&rdqu;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ldqu;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rdqu;(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我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我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ldqu;不见&rdqu;,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ldqu;孤帆远影碧空尽&rdqu;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构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我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ldqu;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rdqu;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ldqu;比&rdqu;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齐。&ldqu;散丝&rdqu;,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ldqu;密雨如散丝&rdqu;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ldqu;妙合无垠&rdqu;,&ldqu;互藏其宅&rdqu;(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ldqu;微雨&rdqu;起,用&ldqu;散丝&rdqu;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韦应物是著名的大历诗人,安史之乱后,盛唐开始跌落,大历诗人总有一股难舍的哀愁。&ldqu;野渡无人舟自横&rdqu;是韦应物的著名诗句。本诗也有一个难舍的哀愁,你如何理解的?

  本诗透过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意象,渲染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我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

  送别(隋代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扬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杨柳,不仅仅是人们的吉祥物,也是中华民族借以咏吟胸臆、寄托心志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素材,侧面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早在汉代便有折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ldqu;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rdqu;唐代长安东边的灞水上有座灞桥,是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京城人送客至此,大盛折柳示留之风。因而灞水两岸遍植杨柳。南朝那位才尽的江郎曾有&ldqu;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rdqu;的句子,后人便改称灞桥为销魂桥。唐代裴说《柳》诗:&ldqu;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rdqu;怨柳树无情,实怨离人无情。被误归李白名下的《忆秦娥》词中&ldqu;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rdqu;的灞陵就是指这座销魂桥。离人在此桥折柳话别,难禁热泪。现代常闻于歌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ldqu;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rdqu;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ldqu;知交半零落&rdqu;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古人也有为被送客者所折的柳条而惋惜、抱怨的。唐敦煌曲子词中《望江南》:&ldqu;莫攀我,攀我太偏心,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去那人抛,恩爱一时光。&rdqu;词人借用扬州长江岸边任人攀折的柳枝为命运悲惨的歌伎呼号。这人折去,那人随手抛掷,恩爱只在一时之间,何等势利,可谓维妙维肖。以上摘句,都透露出伤感与凄惨的情调。还是北宋欧阳醉翁的《阮郎归》词:&ldqu;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rdqu;写得活泼。把沐浴春光的少女赏春时的欢快情绪写得十分诱人,显得欣喜。他的《生查子&iddt;元夕》&ldqu;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rdqu;又透露恋人的期盼。其实,我们温州的&ldqu;出门顺风栽杨柳&rdqu;最有春风得意,事业必成的信心。随土而安,比依恋故土更有出息,充满阳光。

  说起依恋故土,也难怪中国人多情。因为中国人几千年来过着农耕生活,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眷恋故土,思乡怀归的情蕴个性浓郁。早在2500年前周代的《诗经&iddt;小雅&iddt;采薇》的最后一章,就有&ldqu;昔我往矣,杨柳依依&rdqu;一句。这位长期参加征战的老兵,解甲归田回忆刚出征时,门前那婀娜摆拂的柳枝依依眷恋地像与他执手牵衣不忍松手。透过柳条依依的物象成为惜别的意象,以至升华为对故土家园眷恋的意境,真切动人。唐人王之涣七绝&ldqu;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rdqu;句,为杨柳叫屈,并不是它不知春,不发芽,只因为玉门关在春风不度之处啊!也侧面反衬征人在边塞的艰苦环境。

  感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用杨柳写恋人惜别更具深意。南宋陆游重暮之年重游沈园,故地遗踪勾引起对已死恋人唐婉怀念,有&ldqu;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rdqu;的咏叹。沈园老柳,鉴湖老翁相对而泣、催人涕下。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iddt;长亭送别》中有&ldqu;柳丝长,玉骢难系&rdqu;的曲词,依依柳丝虽是相思所托,但也无法系住张生的马。经曲折追求而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又遭离别,怪不得莺莺&ldqu;遥望十里长亭,顿时减了玉肌&rdqu;。

  杨与柳原是同科异属的植物,我国历来杨柳连称。她不仅仅垂垂飘摆的枝条其甚柔情蜜意,更有柳絮杨花惹人产生无限情愫。南朝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记载:&ldqu;谢太傅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lsqu;白雪纷纷何所似?&rsqu;兄子胡儿曰:&lsqu;撒盐空中差可拟。&rsqu;兄女曰:&lsqu;未若柳絮因风起。&rsqu;公大笑乐。&rdqu;东晋太傅谢安雪日出题,他的兄长无奕之女道韫用随风飘舞的柳絮来形容白雪,形神兼备,神妙无比,成千古佳话。谢道韫从此获才女美名。嗣后,人们写杨花柳絮的诗词便大批涌现。其中素推东坡居士的《水龙吟&iddt;次韵章质夫扬花词》最为有名。此词首句&ldqu;似花还似非花&rdqu;,词中写&ldqu;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rdqu;结句是&ldqu;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rdqu;

  苏学士以杨花比人,十分贴切,比他的同僚章质夫词高出一筹。苏词之前,杨花之名不甚好听,被比作朝三暮四的女人,谓之&ldqu;水性杨花&rdqu;。东坡替她平反、正名,还她纯真重义、幽怨多情的女儿本色。杨柳定会谢他!

 
上一篇: 关于梦想的诗歌
下一篇: 为什么要读书

最新学习总结

猜你喜欢